当前位置:
【中国传承·人才智库】 编号[ZXW00130]陈琪琳·类别·传统艺术·四川省
来源:中传网 | 作者:郑垚 | 发布时间: 2019-10-25 | 2177 次浏览 | 分享到:







姓名:陈琪琳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
出生:1952年01月
单位:个人
类别 : 传统艺术
成果:川北灯戏技艺

收录单位: 传承人网  中国传承人大数据库中心

简介: 陈琪琳,男,生于1952年1月,一生爱好文艺。1975年到峰占乡拜陈仕富为师,学习演唱川北灯戏,学艺两年后出师。1978年成立青木镇“灯戏团队”(20人)。演遍通、南、巴、苍、阆等县的村社。年平均演出200余场次。看灯戏的观众场场爆满。业余演出时间长达20余年。目前恩阳区青木镇川北灯戏团队正式队员14人,“川北灯戏”传承至今。

陈琪琳自幼爱好文艺,拜师学艺,钻研演唱技能,勤奋好学,灯戏节目以老戏本为主演唱,又自编自演一些属于民间题材的剧本,结合多种方式改变唱腔、唱法。有灯弦调(又称胖筒筒)、花鼓、方言、快板、歌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平均演出200余场次。九十年代末在青木镇文化站的组建下,恢复灯戏团队,灯戏团队传承至今。演唱中,陈琪琳演唱担任角色如生、旦、净、杂、丑,唱腔曲牌、鼓乐曲牌基本了解。能使用六种打击乐器,既堂鼓、邦子、大锣、钹、小鼓鏟子等。70年代到2018年,灯戏演出达5千余场次,服务观众150万人次。

自建立灯戏班以来,授徒有5届。人员120人。学徒分别是酒店乡、南江县凤仪乡、九镇乡、上八庙乡、渔溪镇、三河镇、青木镇等各地学徒。他还保存灯戏剧本60余个,戏袍服装30余套,各种演唱乐器17种(二胡、锁呐、内外幕布、音箱、大小锣、堂鼓、小鼓、钹)等。为弘扬灯戏传承发展和保护。70年代-2019年现有演员14人。保存剧目60余个,各式古装戏袍30余件,各种乐器齐全。

川北灯戏,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阆中县峰占乡,传承于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青木镇,成型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恢复于60年代,传承至今。灯戏当时由地灯、天灯两种演唱方式,小打小唱,以民间小调为主。戏台边挂盏大红灯笼,灯笼上写着“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四个大字。随着演唱方式变化,又以天灯演唱的形式,天灯演唱(以小剧目为主)和地灯(各种灯调歌舞)表演。在田边、地角、院户演唱,后又进入舞台演唱。川北灯戏的内容,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着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动听。本世纪六十年代后才定名为“川北灯戏”。

 灯戏的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唱腔又分正调,花调两类。剧情分三个类型(丑、践、笑),又以喜、悲两大类,曲牌和唱腔、有数板、胖筒筒、山蚕花、望山猴、莲八句、十字运、端公调等唱腔  灯戏是四川的川、高、胡、弹、灯五大剧种之一。灯戏称为农民戏,有鼓乐神、喜乐神。竹枝词(看灯戏)等“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灯戏是由明、清时代的端公法式演变而成,流行于四川川北各地,家喻户晓,音乐十分丰富,计有300多种剧目,如《打亲家》《赶花  轿》《竹篮记》《蠢拜寿》《玉霞剑》《李龙打店》《李达打更》等。现代剧目《倡廉反腐》《赌二哥》《婚姻法》《脱贫致富谢党恩》等等。传统演唱的方式为“坐唱”,既摆上一张或两张八仙桌,挂上两盏大红灯笼,演唱者面对观众正面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男艺人) 鼓乐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堂鼓、大锣、小锣、鍰子、钹、大板、边鼓、马锣、二胡、锁呐乐器。坐唱的型式逐渐由站唱所取代。演员表演唱时,首先击鼓乐一响“咚旦”别具韵味。1980年,曾获得恩阳、花丛、青木、渔溪区的物资奖和荣誉奖; 2015年获得巴中市文联奖、恩阳区文化馆文艺表演奖。

工作图片: 
           
       
       
       
       

入库时间: 2019年10月25日
声明:以上资料已由申报人承诺真实,如有虚假,由申报人承担全部责任  

特别申明:本大数据库收录的传承人仅代表他本人从事这个领域的文化或技艺的传承,是一种荣誉,而不代表其技艺水平的高低,经营是否合法,以上内容资料均由申报人提供和真实性的确认,一切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