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547位“玉雕技艺”传承人康志敏成功入库《中国传承·人才智库》
来源:传承人网 | 作者:筱英 | 发布时间: 2021-04-16 | 1826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承人网:2021年4月16日,经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专委会召开专家组评审会议,一致认同北京市朝阳区康志敏同志申报的“玉雕技艺”具有非遗和传统文化传承价值,准许入库《中国传承·人才智库》。

 



      玉雕技艺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商周时期,玉雕成为一种专业,玉器也成为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雕工艺程序大致分为切、磋、琢、磨,先秦称之琢玉,宋人称之碾玉,今人称之碾琢。所谓的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沿用传统的切、磋、琢、磨。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是一种寄托美好的象征,玉入国便为国之重器,玉入家则为传世之宝,玉石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可见一斑。在五千年的玉石文化中,中国玉雕创造了数不胜数的艺术珍品,数千年一直与时代同步,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发展。 
 

        
        据了解,康志敏又名龙人康,生于1978年11月,山东省成武县人,聋哑玉雕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玉雕技艺传承人。康志敏虽然是聋哑人,但从小聪明过人的他,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康志敏尤其痴迷玉石以及玉石的制作技艺,这源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在他三岁生日的时候,奶奶传给了小志敏一个老物件,一块用和田玉雕刻而成的蝉,此玉蝉外观精美,形状惟妙惟肖,奶奶告诉他,这是他家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传家宝,让他一定要好好保管,今后传给他的子孙。小志敏对奶奶的话似懂非懂,但却特别喜欢这块小小的玉蝉,经常背着大人拿出来细细把玩,久而久之,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玉器,并萌生了今生一定要做玉雕大师的理想。及至成年,他怀揣童年梦,义无反顾去“京漂”,因为他知道,只有北京,才容纳得了他大大的梦想。在北京,他四处拜师,刻苦学艺,寒来暑往,从不放弃。如今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把“中国玉雕大师”的殊荣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朝成名天下知。2014年11月10日,康志出席了中国残联举行的“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题系列活动,在这期间进行了他的作品展示,他的作品赢得了与会夫人们的高度赞赏,特别是泰国总理夫人娜拉蓬,非常欣赏康志敏的作品,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不仅如此, 康志敏的作品还被列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永久馆藏。还有一部分作品,已被人民手工艺术馆永久馆藏。









        康志敏近期将受邀参加中国传承人大数据库中心举办的隆重授牌仪式,凡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均可以申报入库!(传承人网 晓敏  编辑) 










       
注明:版权归属为本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特别申明:本大数据库收录的传承人仅代表他本人从事这个领域的文化或技艺的传承,是一种荣誉,而不代表其技艺水平的高低,经营是否合法,以上内容资料均由申报人提供和真实性的确认,一切后果自负!